新华社“握指成拳”,聚合优势资源打造中外文融媒旗舰栏目,打造国际传播新IP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新华社180多个驻外分支机构记者发回的现场视频报道,第一时间直击国际时事热点;
在这里,你可以“看中国,观世界”。有“洋记者”带你看全国两会、逛博鳌亚洲论坛、参观北京冬奥场馆,见证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有新华社“小哥哥”“小姐姐”和外籍员工在华盛顿反歧视亚裔现场、在加沙武装冲突前线,连线海内外专家权威;
这就是新华社“全球连线”栏目,一档由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倾力打造的中外文融媒旗舰栏目。栏目依托新华社遍布全球的新闻采集网络和传播渠道,聚焦海内外时事热点和舆论前沿,第一时间现场直击、全媒呈现最新资讯和权威解读,以全球视野、中国视角连接中外、沟通世界。
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全球连线”栏目被首页推荐;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海外三大社交媒体平台(以下简称海媒三平台),“GLOBALink”正逐渐成为新华社新闻中的“常见词”;现在,“全球连线”视频号已经上线半岛bd体育,影响力与日俱增;《全球连线日正式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每周日晚19点45分播出;与深圳卫视合作的《全球连线: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大型直播活动也正在进行当中……
“全球连线半岛bd体育”背后有哪些故事?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带你走进这档中外文融媒旗舰栏目,看看遍布世界的新华社记者如何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现在是往林肯纪念堂的方向骑,市内(部分地区车辆)禁行了,所以开车应该是开不进去的。现在先骑到林肯纪念堂,然后再往前骑,看看能不能到国会……迎面向我走来的,应该是集会的一些特朗普的支持者。”
当地时间1月6日,美国首都华盛顿街头一片混乱,新华社华盛顿分社记者檀易晓带着采访设备,骑自行车前往美国国会骚乱现场。
第一视角的画面、晃动的镜头、混乱但真实的新闻现场……带着亲历者体验感的Vlog形式,有别于传统的主持人出镜报道,代入感满满。
这是“全球连线”栏目第一条“出圈”报道,除了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在海媒三平台也收获了上百万播放量。“新华社女记者骑自行车直击美国会骚乱”的话题,获得众多网友点赞。
“选择骑自行车,是基于之前报道总结出的经验。一旦有类似事件发生,华盛顿的主干道尤其是白宫、国会地标性地点周边都会封路,开车停车都很麻烦。”回忆起这次骑车采访,檀易晓坦言,“镜头晃动很厉害,解说也不够细致”,但胜在“现场感强”,“画面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更强于文字,尤其是在新闻事件第一现场做视频,能给受众更直接的感受。”
国际新闻、突发事件、现场感、记者出镜、视频报道、连线形式……这条融媒报道涉及的种种关键词,构成了“全球连线”带给海内外受众最直观的印象。
作为一档新创的融媒栏目,“全球连线日正式上线个多月。它是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倾力打造的“旗舰产品”,是新华社在媒体融合上的又一次“重拳出击”。
在采、编、发各个环节,“全球连线”打通了新华社各部门、国内外分社,由国际传播融合平台统筹全社报道资源——跨部门、跨“兵种”,握指成拳聚合优势资源。
稿件内容也丰富多样。“‘全球连线’稿件集纳了权威解读、独家现场、记者直击、专家访谈等传播元素,不仅突出展现了新华社对内对外报道的综合实力,还融合了文、图、视频等多种呈现形式,增强可读性。”直接参与连线视频报道的国际部多媒体采编中心主任闫珺岩说。
“我们常说新华社有‘全球布点比较优势’,指的是新华社记者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我在长驻国外的时候,常会收到来自国内电视媒体的‘连线’需求,但我们自己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参与国传平台初创、曾长驻耶路撒冷分社的记者魏建华感触很深,“如今以‘全球连线’为出口,充分发挥我社布点优势,打通国内国外,培育新华社自己的品牌栏目,可以说是时不我待。”
“不要把它狭隘地理解成一档类似‘国际观察’的栏目。长远看,‘全球连线’有潜力越做越好,期待它成长为新华社报道的一个大IP。”魏建华说。
“这里是安克雷奇,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阿拉斯加位于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备受瞩目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将在这里举行。这将是中美元首除夕通话后首次高层接触,也是美国新政府执政以来中美首次面对面会晤。
经过了差不多半天的飞机转机,我们现在刚刚下飞机到达安克雷奇,按照相关规定,我们在出发前就做了核酸检测,现在正在排队,提交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表。”
“核心新闻现场的拍摄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各大新闻机构竞争的焦点。”新华社华盛顿分社记者胡友松认为,“尽全力突破核心现场、拍摄一手画面,才是新华社核心竞争力的线日,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报道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冒着极高感染风险,搭乘100%上座率的民航客机,飞行10个小时,辗转抵达会议城市安克雷奇,成功拍摄第一手现场画面;冒着零下20℃的严寒,深夜驾车前往机场停机坪外货运公路,拍摄到代表团专机抵达、滑行的完整画面;在会谈间隙,完成全球连线出镜拍摄十余场……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期间,他们发布了系列稿件《全球连线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阿拉斯加举行》、四集“全球系列”短片,既有现场直击,也有专家连线解读,还有第一人称体验式的记者出镜Vlog,在海媒三平台取得较好传播效果,体现了我方严半岛bd体育正的外交立场,展现了大国风范。
“全球连线给了记者出镜的机会,是一个全方位展现业务水平的平台,同时也是对记者的考验。”新华社仰光分社记者张东强说,“如果平时没有积累,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
不少新华社记者都有同感。今年2月14日,日本福岛发生7.3级地震,新华社东京分社记者郭威的第一反应,是“掏出手机拍一段‘全球连线’素材”。
“新闻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新闻敏感性。”当过多年电视记者的她,这次完全抛开了传统的解说+出镜模式,制作了一条“不太一样”的“全球连线”视频,“没有策划、没有出镜、没有解说,但颤抖的画面、最具说服力的第一手现场视频,现场感很强。”
“现在,我们面对突发事件、舆论热点,都会首先考虑‘连’一个。”郭威和同事们在“全球连线”栏目上线以来,尝试了多种形式的短视频“连线”,实时连线、多地连线、记者半岛bd体育解读,均获得不错反响。“基于新闻事实实时分析,这是记者的职责,现在‘全球连线’栏目给了我们更大的舞台和更多发挥空间。”
“全球连线”,连的是什么?“点多面广,人在现场。”新华社驻外记者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或许可以作为参。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在国际重大事件发生时,新华社记者能够第一时间采到现场的第一手素材,特别是能够发出独家的、权威的声音。”魏建华说。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新华社记者是中国派驻当地的唯一媒体。特别是疫情期间,面对公众关切的各国疫情、中国疫苗抵达海外等情况,新华社记者从世界各地发回现场报道,用敬业、职业、专业精神,践行“四力”要求,体现着新华人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疫苗有多受关注?在海外接种疫苗有哪些步骤?“全球连线”及时报道中国疫苗抵达各国的最新消息半岛bd体育。如3月4日《全球连线VLOG:记者在津巴布韦接种新冠疫苗》,新华社哈拉雷分社记者张玉亮来到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新冠疫苗接种点——威尔金斯医院,接种由中国援助的新冠疫苗,用体验式的VLOG,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中国疫苗的安全性。
5月3日播发的《全球连线|新华社记者“逆行”印度,是一种什么体验?》,新华社新德里分社记者赵旭经历长时间飞行和转机,重返疫情严重的印度。不少网友留言致敬“国社逆行者”,直言“新华社记者就是这么一个群体,无论国内国外,只要工作需要,哪怕最危险,也要迎头上,采集第一手新闻事实,及时告诉读者”。
“你好,我是李柯(Rick)。我在中国生活了差不多30年,亲眼见证了这个国家发生的变化。这扇古老的大门几百年来没有改变,但今天的中国却已经今非昔比。我去过中国很多地方,和不同的人聊天,我想了解是什么成就了今日中国。”
爬上长城,站在3月的冷风中,年过七旬的外籍主持人李柯NG(因失误而重拍)了十几次,只为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念出一句不容易念流畅的老子名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视频中,李柯漫步在北京街头,在广场看升旗仪式,和北京当地人聊天,还通过手机“连线”远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和内蒙古通辽的人大代表。
视频策划阶段,制作团队特意融入了具有中国文化符号意义的地标,如故宫角楼、长城、广场、人民大会堂。“在海外社交媒体的受众中,最受欢迎的‘软新闻’就是旅游。”新华社音视频部编辑高尚说,“我们将中国元素融入叙述当中,比如广场的升旗,是一种向心力、凝聚力;用长城串联古今中外,所以在这里引用中国古代哲学‘金句’。”
作为一位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的外国人,李柯是一个绝佳的“观察者”,跟随他的足迹,探寻中国成就背后的秘密,视频就具备了“说服力”。海外受众陌生的“two sessions”,也在他的讲述中变得鲜活起来。
在“全球连线”栏目中,“洋记者”“洋专家”视角的加入,常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些人散布了无数关于新疆的谣言,实际他们从未去过新疆!”在《全球连线|“两赴新疆,我揭穿西方涉疆谎言”》中,法国作家、记者马克西姆·维瓦斯讲述了他两赴新疆考察、历时4年完成著作《尔族假新闻的终结》的经历,有力驳斥了个别西方国家有关新疆的谬论。相关的“谣言与真相”系列视频,在海媒三平台总浏览量超过500万。
在《全球连线|竹内亮回应华春莹点赞:中国后疫情时代值得记录》中,拍摄《后疫情时代》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用他旅居中国的亲身体验,证明“中国不仅很好地控制了疫情,经济还开始强力反弹。我想把这个事实分享给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
“在这些报道中‘人’的元素加入,让新闻不再是冷冰冰的,增加了海外受众对报道的亲近感、信任感、认同感。”高尚说。
“‘全球连线’是一档中英文双语的节目,需要在重大的国际事件中发出我们的声音,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的立场、中国的观点、中国的声音。很多时候,是在跟西方媒体进行话语权的争夺。”闫珺岩告诉记者,“面对某些抹黑中国的言论,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一次中国足球进步的时候,我都特别感到我们球迷是非常幸福的。感谢女足姑娘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无可挑剔的祖国的荣誉感、民族的荣誉感。此时此刻作为一个中国球迷,我感到非常激动。东京,我们来了!感谢姑娘们!”
4月13日,中国女足4:3战胜韩国女足,顺利进军东京奥运会。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一段“全球连线”视频中,一位看台上的男观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对着镜头喊话,彻彻底底火出了圈。“女足让看台上的爷们儿哭了”登上新浪热搜榜,浏览量破1.6亿,女足相关衍生话题热度不散。
在“全球连线”的报道中,体育报道题材多样,形式活泼,十分抢眼:“乒乓外交50年”“中国女足为什么行”“尼罗河边打太极”……体育记者们滑雪、跑马拉松、打乒乓球,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体育报道产生了不少‘爆款’。”新华社体育部发稿中心主任曹剑杰语气中带着骄傲,“‘融’,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有些‘爆款’视频还抓住了关键的那些瞬间,短小精悍,获得不错的传播效果。”
子栏目“走近冬奥”,更是打了一场有力的舆论“反击战”。“受疫情影响,海外曾一度有声音质疑2022年冬奥会是否能够顺利举办。在冬奥会的场馆全部竣工当天,我们派出了外籍主持人,用Vlog的形式探班冬奥场馆。”曹剑杰介绍,“运动员亲自上阵,用体验式报道,带动观众,和海内外受众沟通。”
3月11日播发的《全球连线丨刚刚,冬奥“一模”放榜!》在国际奥委会全会上播放,更是收获一众“大咖”点赞。“虽然疫情造成许多挑战,但我们现在完全相信,北京已经准备好了,准备好迎接全世界最好的冬季项目运动员来参加这一全球体育盛会。”看完视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
“我们也在探索更丰富的报道呈现形式。目前开设的‘全球名人坊’‘世界政党说’等特色子栏目,独家采访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半岛bd体育、微软共同创始人比尔·盖茨、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等全球知名人士,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力,也收获了业内人士点赞。此外,栏目正在同深圳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拓展合作,专门打造的连线视频节目每周一期,在CETV1黄金档新闻栏目播出,已有超过5亿人次观众收看。”魏建华介绍。
如何在发挥好国社传统优势的同时,创新报道形式?为此,国社编辑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不少尝试可谓创意十足——有“网瘾记者”正面“硬杠”职业电竞选手;有新华社“小姐姐”穿汉服讲述茶文化,戴假发在消博会现场挑选母亲节礼物;有“洋记者”在崇礼滑雪场“一言不合”就“battle”……
作为一档新生栏目,“全球连线”仍处于成长期。今后如何不断发展完善,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参与栏目初创的国社编辑记者们正为此不懈努力。
“如果能把新华社全球的报道力量优化利用起来的话,‘全球连线’将会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栏目。”总编室国际传播室主任李志昂说,“应该更大程度地把记者动员起来,让大家都有‘我在现场,我就能连线’意识。”
“我们一定要抓住中国人的故事,忙着扶贫工作见不到女儿的妈妈,能让你吃口热饭的残疾人快递员……这些故事在海外都感动无数人。用人与人共同的情感,最能拉近海外受众与我们的距离。”李志昂说。